2019-07-30
子女長大「離巢」父母難適應 獨對「空巢」易抑鬱 - 蘋果日報 29/07/2019

https://s.nextmedia.com/realtime/a.php?i=20190729&s=6996647&a=59825804

子女長大後相繼搬走,兩老獨守空屋,小心出現「空巢綜合症」(Empty Nest Syndrome)。精神科醫生表示,此症屬適應障礙,患者會感到空虛、寂寞、不開心或容易緊張等症狀,嚴重可誘發抑鬱症及焦慮症等情緒病,不容忽視。長者及早作好子女遷離的準備,如培養個人興趣、建立社交圈子、調節心態,有助適應空巢期。

記者 梁麗兒

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,空巢綜合症並非正式的精神病診斷,但屬於其中一種適應障礙,與無法適應環境轉變有關,與伴侶分手、轉工及升學,都可引發適應障礙。空巢綜合症早於西方社會出現,意思指當父母年紀漸大,子女也長大成人,因種種原因離開家庭,如到外國留學或出外公幹、移民、成家立室等,「因為唔使再為子女供書教學、噓寒問暖或返屋企煮飯」,父母可能會覺得失去了家庭、自我價值,容易感到空虛、失落、寂寞、不開心,認為生活無意義。或因擔心子女,「好似唔知仔女喺出面返工有無事、生活會點」,變得緊張,情況如小燕子長大後離巢,燕子爸媽要面對空巢一樣。

麥指,有幾類人士比較易患上空巢綜合症,包括全職家庭主婦、獨居如單親或喪偶人士、適逢退休或身體已有退化疾病者等尤其高危,若沒有好好處理,可引致情緒出事,誘發抑鬱症、焦慮症等常見情緒病。

要提防空巢綜合症,要由兩方面出發。父母們要有心理及生活上的準備,包括調節個人心態,要明白子女終會長大及離開自己,有獨立生活、成家立室的日子,這也是值得高興的事情。若過去的生活集中照顧子女,當他們長大後,是時候要培養自己的嗜好和興趣,例如學習新事物,既可讓生活變得充實,也有助填補空虛感。同時要建立及擴闊社交圈子,認識新朋友,日常多外出聯誼,如約朋友一起做運動。另外,不妨多抽時間,學習智能手機的通訊軟件,增加與子女日常的溝通。

麥稱,臨床上有些求診個案是家中兩老在子女搬走後,雙方的爭吵日漸增加,引發情緒問題,建議此時該有各自私人空間及朋友,減少磨擦。另一貼士是建立共同嗜好,如學習書法、跳舞、太極等,有助維繫夫婦關係。

子女方面,除了大時大節外,日常宜多探望父母,若生活太繁忙,可透過視像通話、打電話或短訊的方式,加強雙方的聯繫,不妨送出小禮物或寫心意卡,以表達愛與關懷。父母有情緒病症狀或表現,例如情緒低落、暴躁、容易發脾氣、十分緊張或很焦慮、無心機,或身體出現症狀如胃口差、有無故痛症或不舒服但檢查找不到原因、變得消瘦等,都應盡快安排求醫。

長者忽然變得「躁底」,容易發脾氣,背後可能都與空巢問題引發的抑鬱症有關。麥稱,曾有一名70多歲女病人,子女早已成家立室搬走,老伴後來亦離逝,她初時感到生活空虛、悶悶不樂,之後容易因小事鬧人、向子女發脾氣,同時有胃痛、周身痛症,但輾轉求醫也找不到原因。

女病人其後經轉介往精神科求診,證實患上了抑鬱症,要接受相關治療。麥指,病人感到不開心、時常掛念子女,但為免子女擔心,刻意藏起負面情緒。在長期積壓下,低落情緒會轉化成嬲怒,便會變得容易因小事發脾氣和鬧人,影響與家人的關係,也引發了其他身心症狀,例如身體不適、情緒起伏大等。此情況下鼓勵家人多輪流探望長者,給予關心。

另一個案是60多歲獨居女士,子女已移民到不同國家,過往曾幫手湊孫,與孫兒感情很好。她因掛念已逝丈夫及不捨得香港,未有跟隨子女移民,故每到周日的家庭日都感到很空虛寂寞及不開心,但子女每次致電回港,都會表現得若無其事。

後來她出現失眠、無胃口、消瘦等症狀,做每樣事情都無心機,子女發現母親有異,返港帶往求醫,證實患上抑鬱症。除了藥物治療,醫生也鼓勵她每年輪流出外探訪子女,增加見面機會,又建議她日常多做運動、相約朋友外出,並學習使用智能手機,利用社交軟件與子女、孫兒多些溝通。

【預防空巢綜合症貼士】
●及早培養興趣,學習新事物
●建立社交圈子、多認識朋友
●調節心態,要理解子女長大後會成家立室及獨立生活
●學習手機通訊軟件,增加與子女聯繫
●子女可多探望父母,若太忙,可靠視像通話、傾電話或短訊聯絡
●可送小禮物或心意卡予父母,表達關懷
●安排旅行計劃散心
●有情緒低落、暴躁、胃口差或無故痛症等症狀宜安排求醫